据新华社,7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四川期货配资,并答记者问。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11项主要指标将如期实现
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经初步评估,“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11项主要指标将如期实现。
收入和就业方面,残疾人家庭年纯收入持续增加,2020—2023年年均增速为6.9%,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接受职业培训残疾人217万人次。
“十四五”时期,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2022-2024年),残疾人就业规模稳中有升。全国已就业残疾人901.9万人,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累计达231万人。全国每年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均稳定在40万人以上。残疾人就业率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就业更加充分。五年来,就业更稳定、收入更高的按比例就业残疾人数增长超20%。同时,组织217万城乡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质量持续向好。
社会保障方面,残疾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实现“应保尽保”,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稳定在90%、95%以上,截至2025年6月,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惠及1188.4万困难残疾人和1640万重度残疾人。
公共服务方面,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残疾学生7.5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残疾学生5.98万人。每年有3万多名残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率均稳定在85%以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28万户,超额完成了110万户的任务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朝着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
“十四五”时期我国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任务超额保质完成
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任务超额保质完成。根据各类别残疾人特点、需求和实际居住环境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有的地方还为残疾人提供了定制式改造,帮助残疾人消除日常居家活动障碍、促进生活自理自立,提升了居住品质和生活品质,得到广大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广泛赞誉。截至2025年6月,实际完成128万户。
我国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如期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残联等部门统筹协调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共安排中央资金21.46亿元,支持122个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以及省级盲人按摩医院建设。中央投资安排的104个项目已建成项目43个(其中投入运营项目20个),在建项目52个。10个省级盲人按摩医院已有8个开工建设。目前全国已竣工残疾人服务设施4614个,总建设规模1664.8万平方米。这些服务设施的建成运营极大地增强了残疾人康复、就业、托养、辅具适配等服务能力,也为残疾人参加文化、体育、技能培训等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
“十四五”时期我国3446.07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实施新修订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共有3446.07万人次得到基本康复服务,657.89万人次得到辅具适配服务。各省(区、市)都已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康复大学在山东青岛建成并招生,康复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实施新一轮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十四五”时期我国1050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1050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调整特困供养救助对象范围、确定低保边缘及支出型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受益残疾人超过200万。2748.9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981万残疾人获得参保资助。各省(区、市)全部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超过一万家,残疾人接受托养服务266.8万人次。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的网织得更密、底兜得更牢。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展残疾人冰雪季活动的地区已发展到31个省份
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亮点频现。
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赛场屡创佳绩。“残奥、聋奥、特奥”运动协同发展,东京、巴黎残奥会续写辉煌,北京冬残奥会首次获得金牌榜、奖牌榜第一,实现冬季项目跨越式发展。成功举办杭州亚残运会。目前,我国运动员正在全力备战2026年米兰冬残奥会、2028年洛杉矶残奥会等重大赛事,继续为祖国争光,为人生添彩。
推动残疾人群众体育融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等品牌活动,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更加普及。推动“康乐乡村”、特奥融合学校及融合项目试点,提升残疾人群众体育服务质量。残疾人大众冰雪运动蓬勃发展,开展冰雪季活动的地区由最初的14个省发展到现在的31个省(区、市)。
文化方面,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无障碍服务。无障碍广电视听节目供给不断优化,央视春晚实现无障碍转播,“光明影院”等深受残疾人欢迎。《马拉喀什条约》落地实施,残疾人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全国建立盲人阅览室1659个,盲文版等无障碍格式版作品不断满足残疾人需求。
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连续15年举办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五个一”等项目,累计覆盖20余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和5700余个社区,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就近就便参与文化活动。
残疾人文化服务和供给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开展特殊艺术巡演、“我送盲童一本书”等项目,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残疾人文学爱好者走进鲁迅文学院等殿堂,故宫文创融合馆为残疾人文创作品搭建展示交流平台,鼓励更多残疾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吃上文创饭。
下半年,残疾人文化和体育分别还有两个标志性的活动,一个是将于8月份在湖北武汉举办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另一个是将于年底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助残工作取得显著发展
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在党和政府高度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助残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助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2024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助残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强国建设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中国残联等9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科技助残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助残力量汇聚壮大。“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紧密联系,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有关单位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助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与北京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等10个市(区)人民政府以及所在省(市)残联签署合作协议,确定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协力推进助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助残科技研发应用增强。“十四五”期间,中国残联积极参与科技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等重点专项,推动将视障人群、残疾青少年等不同残疾群体需求纳入国家重点专项。积极推动项目成果运用,全面推广“残疾人与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成果,先后在10多个省市、40多个地区转化落地。
科技助残社会氛围浓厚。2024年,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以“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在全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第17届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以“科技赋能,共享福祉”为主题,展示辅助技术科技创新最新成果。2025年,举办以“科技有爱,共创美好世界”为主题的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发布了智能仿生手、导盲六足机器人等15个典型案例。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科技助残相关部署的贯彻落实,持续汇聚助残科技研发力量,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营造科技助残良好环境,用科技赋能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残疾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介绍,残疾人事业是展示人权保障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窗口,也是超越国界、传递友好、促进民心相通的独特优势领域。“十四五”时期,中国残联努力推动残疾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让“民心相通”的丝路故事更温暖、更绵长。
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双边与多边合作。与希腊、阿尔及利亚等国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俄罗斯、法国、埃塞俄比亚、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签署20多项合作协议,持续巩固合作成果。为响应习近平主席在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的倡议,打造“一带一路”残疾人事务主题活动平台,举办三届主题活动,进一步深化合作。
持续打造区域合作平台,成功举办两届中国-阿拉伯国家“一带一路”残疾人事务合作研讨会,成为覆盖阿拉伯地区的区域性对话平台;依托中非民间论坛框架,实施惠及非洲残疾人的合作项目。与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保持对话交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推进残疾人事务交流合作;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残疾人民生项目合作,助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借助残奥会、冬残奥会、亚残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与多国残奥委会深化交流,扩大朋友圈。
精准对接共建国家需求,组织国内顶尖的康复专家团队,“走出去”到东南亚国家,为当地培训300多名本土假肢矫形师和康复护理人员,提供助听器等辅助器具,把技术留下来,受到当地政府与民众的高度赞誉。携手有关物流企业,将他们在国内开展圆梦助残项目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周边国家,带动更多残疾人稳定就业。今年,还聚焦残疾人康复、就业、体育等领域,开设5期培训班,把非洲、东南亚国家的朋友“请进来”,提供手工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等支持,做到“授人以渔”。
未来,中国残联将继续与“一带一路”伙伴们携手同行,把这条民心相通之路铺得更宽、筑得更牢,让世界各地的残疾人朋友能够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温度,共享发展的机遇。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财联社四川期货配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炒股配资平台开户_配资股票平台app_线上配资平台app观点